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技厅函[2016]36号】的要求,现将我校申报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2016年5月4日至2016年5月10日。在公示期内,有异议者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写清异议的内容,并应署其姓名、联系方式(如需保密,请注明)。异议材料请交到科技处成果管理科(教一楼503室)。
项目名称:复阻抗多频匹配方法与微波电路构建
推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简介:
通信、雷达及综合业务无线系统,尤其移动通信系统,正急速地向频谱汇聚的多频段运行模式发展,频率数达到3-50个,平行收发组件达到上万对,导致射频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探索新理论、新模型和新体系,建立新的电路设计方法,解决复杂无线系统多频工作的重大需求,是微波电路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
该成果从频变负载阻抗的双频微波网络出发,建立了基于微波传输线理论的广义网络模型,给出了频变和非频变负载的微波网络多频匹配的有解条件,推导了可解析求解的基于超越函数的特征方程,最终应用于双频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的设计及电路构建。
该成果主要贡献点如下:
贡献点一:以2009年发表的3篇代表性文章为标志,率先建立了完备的复阻抗共时双频及多频微波电路匹配模型和方法,给出了三个推论,即频不变、非对称频变和对称频变复阻抗单体共时双频微波电路匹配模型和方法;扩展了一个广义综合方法,即复阻抗共时多频匹配模型及综合方法。
贡献点二:完成了大范围频率比和功分比共时双频功分器的电路构建及实现。提出并实现了频率比自由可控的等分功分器;提出并实现了首个频率比和功分比恒定、二参数独立解析可控的不等分功分器;提出并实现了首个频率比和两频率功分比非恒定、三参数独立解析可控的不等分功分器;提出并实现了首个功分比和相位差自由可控的功分器件。
贡献点三:完成了稀疏共时双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构建及实现。率先在国际上构建了多种复阻抗单体双频电路,实现了AB类、F类和Doherty类共时双频功放。解决了双频率频变阻抗匹配网络、大动态频率比、双频相位控制和双频线性化等基础问题。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吴永乐
排名:第一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复阻抗负载双频匹配广义解析方法,实现单体双频功分器、滤波器和耦合器的电路结构,构建稀疏共时双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元安
排名:第二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推导复阻抗负载单体双频微波电路的基础理论,提出大范围频率比单体双频功分器的电路结构。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姓名:郑少勇
排名:第三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完成单位:中山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功分器件的功分比与相位差自由调控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云
排名:第四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频变复阻抗多频匹配的综合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黎淑兰
排名:第五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双频阻抗匹配和不等分功分器的解析设计方程求解。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于翠屏
排名:第六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对称频变复阻抗单体双频微波匹配方法的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Y. Wu,Y. Liu, andS. Li, A dual-frequency transformer for complex impedances with two unequal sections,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Vol. 19, No. 2, pp. 77-79, Feb. 2009.
2. Y. Wu,Y. Liu,S. Li,C. Yu, and X. Liu, A generalized dual-frequency transformer for two arbitrary complex frequency-dependent impedances,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Vol. 19, No. 12, pp. 792-794, Dec. 2009.
3. X. Liu,Y. Liu,S. Li, F. Wu, andY. Wu, A Three-section dual-band transformer for frequency-dependent complex load impedance,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Vol. 19, No. 10, pp. 611-613, Oct. 2009.
4. Y. Wu, H. Zhou, Y. Zhang, andY. Liu,An unequal Wilkinson power divider for a frequency and its first harmonic,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Vol. 18, No. 11, pp. 737-739, Nov. 2008.
5. Y. Wu,Y. Liu,Y.Zhang, J. Gao, and H. Zhou, A dual band unequal Wilkinson power divider without reactive components,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7, No. 1, pp. 216-222, Jan. 2009.
6. Y. Wu,Y. Liu, and Q. Xue, An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a novel coupled-line dual-band Wilkinson power divider,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9, No. 2, pp. 286-294, Feb. 2011.
7. Y. Wu,Y. Liu, Q. Xue,S. Li, andC. Yu, Analytical design method of multi-way dual-band planar power dividers with arbitrary power division,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8, No. 12, pp. 3832-3841, Dec. 2010.
8. Y. Wu,Y. Liu, andS. Li, An unequal dual-frequency Wilkinson power divider with optional isolation structure,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Vol. 91, pp. 393-411, 2009.
9. Y. Liu, Y. Zhao, S. Liu, Y. Zhou, and Y. Chen, Multi-frequency impedance transformers for frequency-dependent complex loads,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61, No. 9, pp. 3225-3235, Sep. 2013.
10. S. Zheng, J. Deng, Y. Pan, and W. Chan, Circular sector patch hybrid coupler with an arbitrary coupling coefficient and phase differ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61, No. 5, pp. 1781-1792, May 2013.
联系人:刘红
联系电话:62282052
邮 箱:liuhong@bupt.edu.cn
地 址:教一楼503室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成果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六年五月四日